大溪中心小学阳光体育运动活动计划
为了全面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精神,结合我校实际制定计划如下。
一、实施目的
长期以来,大部分中小学不能很好地落实国家体育课程,体育活动内容和时间较少,这对于促进少年儿童身体的发育,增强体质远远不够。而课间操长期固守一种方式,也使学生感觉单调乏味,限制了学生个性发展。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就是要求学校在上午第二节课后均安排不少于30分钟的时间,下午不少于20分钟,让全校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内容包括自主活动(跳绳、踢毽子、掷沙包、呼拉圈、武术、球类等)和广播操(规定操、校园操),突破固有的课间操模式,体现本学校的特色,拓展传统的课间操活动形式,即时间延长、项目增加、内容丰富,达到促德、健体、调智、审美的教育功能。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充分使学生玩起来、动起来,以达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
二、领导机构:
组长:高占峰
副组长:李平、盛志红、程升芳、刘国军、黄先文、胡贺达
成员:傅子育、陈文胜、章四美、周春红、徐建荣
二、实施形式
大课间体育活动形式要多种多样,内容的安排要根据当地和学校实际以及季节、气候的情况确定。
(一)做好眼保健操。近几年学生的近视率正在逐年呈上升趋势,学生近视眼的发病年龄正在逐年变小,因此运用正确的手法做好眼保健操,对保护学生视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广播操与学校自编操相结合。
除了国家颁布的广播操外,各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结合本地区、本学校的特点,自编一些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的健身操或舞蹈等。如:校操等,也可以编一些体现农村乡土风情的活动操或者舞蹈。
(三)分组活动。
在班主任、体育教师和科任老师的组织与参与下,以班为单位分成小组,充分发挥体育委员和学生骨干的作用,进行游戏、体育趣味比赛、身体素质练习等活动。活动内容的选择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适应能力:
1、与快乐体育园地相结合。充分利用体育园地的各种器材设施,创编各种活动组合,提高学生参与的兴趣。
2、与音乐相结合。音乐是快乐的源泉,它以声传情,以情感人、育人。
3、与游戏相结合。选择适合不同学生年龄和生理特点的游戏内容,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凝聚力。
4、自由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特点与爱好,进行其他活动。如:跳绳、跳皮筋、踢毽子、飞盘等。
5、放松。由于活动时间相对较长,做好放松活动对学生上好下一节文化课相当重要。
三、实施方法
(一)大课间活动在上午第二节课后,时间不少于30分钟。
(二)要合理分工,责任到人。“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应是校领导、班主任和体育教师,实行责任制管理。
领导负责制:大课间体育活动要建立校长负责制,至少要有一名分管领导亲自参与,了解情况检查质量,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班主任负责制:1、认真组织本班学生准时出操,保证出勤率。2、培养学生体育兴趣,亲自参与正确引导,教育和鼓励积极参与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班集体争光,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集体主义精神。3、检查、了解、监督、管理本班大课间体育活动情况,考勤人数,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保证大课间体育活动质量。
体育老师负责制:1、负责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安排和乐曲选择。2、内容要考虑地方、季节的特点,乐曲要适合学生和内容的特点。3、负责活动地点、场所及退场安排。4、负责组织大课间全过程,负责指挥和示范,协助班主任工作。5、负责大课间活动的检查评比工作。
四、实施要求
1、2013年秋季学段,全面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保证学生每天1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
2、制定开展大课间活动实施方案,广泛宣传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和作用,将“大课间”体育活动列入学校工作计划,排入学校作息时间表,科学安排作息时间,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灵活把握活动内容。增加经费投入,改善活动场地和器械,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精心谋划、认真组织、确保安全,体现特色。
大溪中心小学
2013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