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建设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社团建设的有效性和持久性 句容市天王中心小学 孔庆友 日前,参加了句容市中小学社团建设现场推进会,承办该项活动的是一所农村小学——郭庄中心小学,学校有28个教学班,1031名学生。主管部门选择该校承办的目的基于农村学校一切条件具有普片性,可以为各校提供参考条件。 活动从下午1:30~4:00,安排得非常紧凑,活动议程包括参观每所学校按要求所送去的大展牌,展示各校学生活动掠影,体育、文艺均有。接着观看了一所学校社团活动视频,这是一所城区小学,他们的社团建设汇聚了全校教师的能量,甚至把社会、家长等有专长的都吸收过来,非常值得学习。之后,在举办方三名解说员的引导下,参会教师分三组实地观摩了该校43个社团的活动情况。值得记忆的是该校的健美操,有一名刚毕业2年的女教师带队训练,逐步推广到全校各个年级,在大课间活动展示给我们的是全校学生随音乐欢快的跳起健美操,娱乐身心,强健体魄。学校女子足球队也是初显成效,出道刚2年的年轻教师带队,参加镇江市比赛获季军1次,第四名1次。私下与老师交流,得知其工作量每周16节课,每天早晨还带队训练,其他的体育工作还不在其中。值得敬佩,年轻教师肯吃苦,工作踏实。参观结束,听了4所学校社团建设的经验交流,多是讲了些获得的成就,,如学校社团之多,比赛名次之优。 从所闻所见,社团类别无外乎体育、艺术类,说白了就是依托“体艺2+1”的活动。尽管所有展示出来的是社团建设的诸多优势,总觉得大家都在回避一些事实。 一、时间从哪里来 有的学校将一节综合实践课和一节校本课程时间调到一起,开展社团活动。这样的安排不知与课程设置是否相符,有待商榷。还有的学校分年级在不同时间段活动。无论怎么安排,能保证每周1次活动时间也不简单了。在观摩时,有中学的老师感慨:学生哪有时间活动呀!言外之意,社团活动时间根本没法保证。 再说,每周1次的活动,学生能练就某一技能实属不易。我们常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说明要熟练掌握一项技能,必须长期不懈坚持练习。 二、社团建设的有效性 一所学校有如此多社团,师资力量、活动场所、设备能跟上吗?如果是赶鸭子上架,追求数量不求质量,只会鱼目混珠,泛滥不见成效。何况,不是每个学生都有特长,更应该注重以班级为整体的社团建设。少数学生可以参加有特长的社团,剩下的开展群体性活动。让更多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经过不懈努力学到一技之长。 社团建设要考虑两大因素:教师现状和学生意愿。首先,根据教师专长来组建社团。有特长的教师还是很多的,发挥他们的优势,调动其积极性。学生参加社团一定要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上,文化课学习他们已经在被动接受,社团活动若再被接受他们会厌倦。一旦失去兴趣,缺乏动力,也难有作为。 社团活动经费保障是有效性的基石。大家在汇报中也提到经费有保障,多是添置设施设备。那么教师的付出是否给予适当的补助,有没有相应的制度。尤其,社团取得较好成绩时,怎么来奖励。不能说到时候再看,往往是这样的话挫伤了老师的积极性。现实问题不能回避,在讲奉献的同时,经济杠杆也是价值的一大体现。绩效之外,学校会考虑吗? 三、社团活动的长效性 社团建设刚刚起步阶段,当某个社团为学校赢得荣誉后,少不了献花和掌声,学校会珍惜,会给予奖励。久而久之,会不会因为荣誉太多了,容易取得,不足为奇,渐渐就不当回事。起初,减少奖励标准,后来就没有了,以精神鼓励为主,甚至有的比赛活动就不让参加了。指导教师心中肯定会不满,交涉无果只能消极怠工,成绩日渐下滑,繁华不再。 政策是风向标,些许年前,素质教育刚提出时,学校成立了各类兴趣小组,安排专门时间活动。这些队组不就是现在的社团吗?社团建设的提出、推广,是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益的,政策的执行力需要有长效性。学校在组建社团时不能只顾眼前利益,注重短期效应,下大力气搞好几个社团,短期内能出一点成绩,后续梯队衔接不上,而且活动局限于少数学生,没有让全体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所以,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社团建设适合不同年龄的学生,一个学校才有发展。某一区域能从幼儿班、小学、初中乃至高中衔接好,抓好一个特色,辐射到其他项目,社团建设才有长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