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体育工作年度报告

一、学校高度重视,完善管理体制 为有效引导师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切实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我校全面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我们提出了“安全为重”“健康第一”“快乐学习”的口号,全校教师统一思想,形成共识,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新理念。校长、科室主任在制定学期计划时,都把体育工作列为重中之重,并有明确的内容和要求,在行政会议、教研会议及教师会议上学习,提高全体教师对体育工作改革的认识。成立了体育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组长,科室主任具体负责工作,做到专项管理,专人负责,规范体育工作。我们认真学习坚持德、智、体三育并重原则,把素质教育和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当作学校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认真制定学校体育工作计划,把学校体育工作列为学校的重点工作来抓,做到有计划、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认真制定严格管理体育制度,把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作为体育教师上课的目的。主管领导,以身作则,经常听取和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充分调动体育教师的积极性。 二、拓展课程内容,丰富课程门类 我们按科目、模块编制了《场馆资源开发与利用指南》和《学生学习手册》,引导师生充分运用场馆资源培养运动技能和健康素养。为了充分利用学校的场馆资源,我们打破了单一传统的体育教学格局,构建并完善了“分项专选”教学模式,以7个班为一组,学生在每一学年选择一项体育技能项目,促使学生在整个高中阶段可以熟练掌握1—2项体育运动技能。我们在教学中打破了班级界限,增加了学生横向交往的机会,扩大了学生接触的范围,增强了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我们还让学生在自主、互动、尝试和体验的过程中获得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高一学年开设篮球课、排球课、足球课、速滑课、田径,高二学年开设乒乓球课、羽毛球课、篮球课、手球课、田径;高三学年开设游泳课、网球课和健身课。每项课程确定模块学习达成目标和评价标准,依据学生的不同基础、不同层次、不同潜质、不同趣向分层次进行专选教学,进行个性化田径项目校本评价,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使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 三、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每天40分钟的大课间活动,这是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新的一种校本体育组织形式。以广播操《舞动青春》为规定内容,根据学生的身体条件、个人爱好和各班特点在教师指导下选择球类、民族民间运动、新兴运动等项目及集体舞、竹竿舞等自选内容,让学生进行多种运动体验,有效地落实了学生“每天运动一小时”的体育运动要求,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团队意识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让“阳光体育”真正来到学生们中间。同时,我校建有篮球、排球、足球、手球、网球、羽毛球、球类和裁判员等学生俱乐部,设有俱乐部导师,遵循“学生书面申请——教师审核——俱乐部负责人策划、组织活动——裁判俱乐部成员自行裁判”的活动流程,各俱乐部联合组织校园定向运动比赛、校田径运动会,参加俱乐部联赛,组织拔河、大绳比赛、冬季冰上趣味运动会等活动(每年4月份俱乐部的开展同时也拉开了校园体育节的序幕)。我校的场馆资源中午对学生开放,全天对学校教师开放,可以同时满足2000余师生的个性化体育健身、休闲活动。师生的瑜伽俱乐部、跆拳道俱乐部、游泳俱乐部等成为有特色、受好评的学校群体运动特色俱乐部。 四、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监管,提高学生体质健康 为了加强学生体质健康成绩的准确性,学校成立了工作领导小组,由主管校长任组长,亲自主抓测试工作,主管校长组织各年级体育教师进行培训,明确测试项目,测试步骤和操作细则,并要求体育教师对各班进行标准的测试项目及锻炼方法的宣传教育,让学生认识到体质健康测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校还把《体质健康测试标准》上传到学校校园网,并通过学校的广播向学生宣传测试工作的目的意义,让学生了解测试达标要求来督促自已平时积极主动地锻炼身体。同时,在测试前,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身体健康情况的摸底调查,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测试,并对测试仪器调试、场地、设施以及环境的安全检查,制订详细的测试细则和安全措施,指导学生做好充分的预备活动等。在测试过程中,充分发挥体育骨干的作用,使学生能安全有序地完成测试任务,合理有序的完成测试工作。在测试全部结束后,由专管教师对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上传,实事求是地向学生反馈,所有工作按时完成,测试数据真实、准确无误并及时完成数据的上报工作。 五、完善课程标准,提高学生体育专项运动能力 选拔具有运动特长的学生成立各学年代表队,确定田径、篮球、排球、足球和乒乓球等专修项目,坚持常年训练,每年完成20—40课时的训练课,8—15场各级别的竞赛。我们制定了《阳光体育课程实施方案》和《运动技能及战术使用手册》,对专修课采取“专项负责,项目管理”的办法,建立专项教师跟踪辅导制,实施“教练员、班任联席制,一生一策,定期问效,长期跟踪”的策略,认真规划专修课学生运动技能发展,制定学生年、月、周、日运动发展计划,专修课教练员在竞训中做到了“群体培养与个体培养”相结合,“运动素养培养与运动技巧训练”相结合,“意志品质培养与运动技能训练”相结合,“体育竞训与文化课学习”相结合,“体育竞训与德育”相结合,为高校输送了各种专业的优秀体育人才。在2014年牡丹江市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我校以绝对优势获得团体总分第一名,省中学生田径运动会上也取得了团体总分第二名的好成绩。刘柏航同学在2014年全国中学生运动会上取得了男子铁饼第五名的成绩。同时,我校各项球类项目成绩也保持着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 六、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 近年来,学校体育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虽然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但工作中还存在有一些不足,体育教学场地日渐损坏,器材损毁较重,体育教师专职人数较少。今后,我们要不断加大硬件投入,进一步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进一步加强场地、体育器材配备。完善学校学生体育活动的设施,为阳光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今后我校将继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加强阳光体育运动活动的管理与指导,广泛开展校园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不断改进指导措施、手段、方法,完善活动的科学性、系统性、参与性,不断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为培养能够适应21世纪的新型人才作出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