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带来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改变,同时也为学校课间活动带来了无限的活力
教育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新课改带来了学校体育教学的根本改变,同时也为学校课间活动带来了无限的活力。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的实效。
正因为大课间体育活动可以明显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所以教育部在2007年4月28号正式启动“青少年阳光快乐体育”工程,目的是改变现在青少年学生体质下降的不良现象,使众多的学生健康茁壮成长,从而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体质。
在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的倡导下,大课间体育活动已在全国大多数地区的中小学校蓬蓬勃勃地开展起来了。这是国家教育部体卫艺司进入新时期为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今年全国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的一项重点工作,教育部并明确提出“只有把大课间推广起来了。才能真正落实每天锻炼一小时”。又具体部署“今年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开会并下发文件 ,推动大课间的实施”。
现在全国大部分学校已开展了此项活动,既然大课间活动具有如此的重大意义,作为一线的体育教师却面临着体育改革中的一项重大难题,我们到底该如何去落实。所以,在此很有必要对课间操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论证,以期促进学校大课间活动健康快速的发展。
1、大课间活动的概述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近几年在课间操基础上发展和创造的一种学校体育新的组织形式。与课间操相比,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活,练习强度适宜,它不仅可以对学生紧张的学习起到调剂作用,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显著的效果。
2、大课间活动必要性解析
2.1大课间活动的价值
近两年,我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结果不容乐观,我国中小学生部分身体素质,特别是爆发力,力量,耐力素质及肺活量等指标持续下降,超重与肥胖学生的比例增加,学生视力不良检出率继续上升。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学生每天的体育锻炼不足,体育活动时间不能得到保证是其主要原因。《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规定:对学生在校期间每天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给予保证。《学校体育工作条例》要求中小学校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但是长期以来,这些规定始终未能引起一些地方和学校的重视。随着体育新课程的全面落实,学生对健康的要求从以身体素质为主,逐渐提高到兴趣爱好,技能要求,心理需求,社会人际交往,可持续发展等方面。笔者针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 的要求积极实施体育课间操的改革与创新,发现通过实施大课间活动,可以明显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使学生掌握更多的体育技能,心理健康,表现出乐于与人合作,关心他人与集体,并能将这种良好的思想转移到日常学习与生活中。
另外,大课间活动无论对社会发展(社会的需要和终身体育教育的需要)、教育改革的需要,还是个体成长的需要都具有重要意义。
2.2我国大课间活动现状
在我国目前的教学环境下、仍然以被动接受式为主要特征。同样,在学校大课间活动中,我们的学生依旧以教师安排的活动内容为主,学生自主的活动内容空间相对较少。就是有大部分也是简单的、象征意义的自主练习内容。但这与传统的课间操相比已有了很大的飞越。目前大课间活动水平较低,这与基层教师的业务水平、大工作量牵扯精力有一定关系。
2.3大课间活动学习价值的认识和重视
随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学生体质下降带来的严重性。这个问题的出现的根本原因就是我们没有清醒的认识到:在我们的三维教育环境中,始终把体育教育放在次要的位子。
全国第五次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表明:我国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超重和肥胖学生比例迅速增加,视力不良率居高不下。这些令人担忧的问题警示我们,提高青少年的健康素质已成为当前刻不容缓的紧迫任务!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一定认真研究解决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把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作为事关国家兴衰与民族命运的大事抓紧、抓实、抓好。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司长杨贵仁表示,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健康,即使他的学问再大,品德再高尚,也很难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
大课间活动就是为了增强学生的体能,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使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团结协作,关心集体等优良品质。也是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及"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体育活动的时间"的重要手段.。通过调整作息制度,在课间操的基础上,延长活动时间,丰富活动内容。中央政治局4月23日召开会议研究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的消息在教育系统引起强烈反响。
为认真贯彻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吸引广大青少年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热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在4月29日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项涉及中国2.3亿学生的“干预工程”,是由团中央、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实施的。新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通过对每一个学生的健康状况进行系统分析研究,提出更加科学和个性化的锻炼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过去仅仅以某种体育竞技单项内容来衡量学生体质的偏差。
由此可见,国家对大课间活动价值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是不言而喻的。目前我国大课间活动已蓬勃开展起来,在实践中也已取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
2.4大课间活动中的薄弱环节
大课间活动是一项新生事物,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情况是:
2.4.1困惑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受应试教育影响,大部分学校为了片面追求升学率,只注重应试科目,其他科目处于边缘状况,能开齐课就以很不错了。现在,“阳光体育工程”的开展能否长期执行,作为一线教师还存在一些疑惑。
2.4.2转变观念
现在我们一线教师的实践热情很高,知道到大课间活动的重要意义,所以投入了巨大的工作热情,都想完美的贯彻执行。可是实际操作起来却无从下手,为什么呢?主要是缺乏相关的教育经验,以至于在实践的过程中时常是形式主义,有形无实,效果不佳。因此在基层教师组织大课间活动中,不能根据各自情况合理安排活动内容,以至于学生开始热情高,时间一长又回到了同做课间操一样的老路上去了。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一定要把课内课外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从而使学校体育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较大的发展;组织多层次多样化的体育团队和竞赛活动,激发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提高体育活动的吸引力,促进学生身心素质和体育竞技水平同步提高;把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放在“重中之重"的地位,以在职教师继续教育为重点,进一步加大培养、培训工作的力度;加强学校体育科研,汲取有益经验,提高工作水平,促进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教育的迅速发展。
基于以上的认识和理解,我们必须转变教育管理者的观念,不断提高基层教师的教育能力,积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为大课间活动改革发展的一项研究内容。
3.大课间活动的可行性论证
3.1形势所趋
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文件精神,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于2007年4月19日全面启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这是新时期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战略举措。
大课间活动已开展已有半年,尚未见到大课间活动的系统理论。因此,进行大课间活动的实践研究很有必要。
3.2优良的内外部条件
本研究源于实践,归于实践。一线教师对此十分关注,教育领导也关注此事,我们的学生家长和社会都很理解、重视和支持学校的大课间活动,因为这与他们孩子的健康密切相关。社会正在营造“健康第一”的校园文化氛围,全社会都在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而努力,积极开展学生阳光体育运动,“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一辈子”的理念正在逐步深入人心。
3.3理论支持
任何实践必须以一定的理论来支持,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关于大课间的理论,就是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托,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指导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统领大课间的发展方向。
3.4易操作性
学校大课间活动本着小型多样、快乐健康、寓教于乐、强身健体、促德辅智、创新发展的指导思想,根据学校的场地设施、师资情况,针对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点,根据季节与气候的变化,切实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科学合理地设置半小时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
3.4.1科学合理的管理
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的管理与组织是一项系统工作,学校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网络和机构,形成校长统帅、体育老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主体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
完善制度,强化管理。要使大课间活动真正落到实处,高质量地进行,学校除了在时间和课程计划给予保障以外,还要在制度上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给予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领导督导制、教导处负责制、班主任量化管理制、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制”等。
成立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开发小组。召集一批有思想、有创意的教师、学生与家长组成开发小组,根据学生需求不断开发新的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项目。
设立信息反馈信箱。积极向师生和家长征求建议,做到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保证我校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它更具生命的活力。
3.4.2开发活动资源
开发多种有效资源,创设校园人文体育环境的策略研究。
校园体育物质环境的建设精心筹划并合理安排学校体育与艺术教育的各种资源,充分整合校内外各种活动场所,改造学校闲置场地,以满足学生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的需要。增加经费投入,补充、完善相应体育与艺术活动器材,结合学校的传统项目设置一些辅助器材,保证列入计划的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校园体育精神环境的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等。在校园体育意识文化建设中,充分利用黑板报、广播、电视等宣传媒体进行氛围渲染,同时,还可利用集会、校园网络等大力地宣传体育文化,营造一种强烈的学校体育氛围,使身在其中的学生受到全方位的感染。
3.4.3加强体系的研究
改革评价机制,形成大课间文体育活动评价体系的研究。
教师对学生参与大课体育活动实效性的评价研究。
学校对教师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实施过程的评价研究。
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立体化网络,推进全民健身运动的研究。
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创设,学校体育是主体,社会是外部环境,家庭是基础。学生对体育的爱好,很大程度上受父母的影响。而校园体育活动氛围的形成也总是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只有把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整体效益。
学校与家长保持积极的交流,定期向家长介绍一些孩子锻炼的方法,组织家长观看学校的大课间人文体育活动活动,并邀请家长参与学校举行的体育亲子活动,鼓励家长为学校深入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出谋划策。
积极与社区联系,利用设施齐全的健身广场,建立“学生体育活动区”,给学生在节假日创设一块体育活动的天地,使体育文化氛围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
布置形式多样的体育家庭作业,为学生建立家庭体育活动档案。举行学校体育文化艺术节、大型广场健身表演等系列活动,促使学校、家庭、社区相结合,推动全民健身运动。
3.5大课间活动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不是学校可有可无的东西。教育部基础课程改革专家工作组长、博导钟启泉教授多次强调“基础教育改革的实质就是重构学校文化”作为“南京市体育与健康普及型特色学校” “江宁区排球传统项目学校”在开展体育大课间活动过程中将本校优势教育上升到学校校本开发与实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学校大课间活动文化建设上,我校着重从学校体育文化三个方面进行组织建设。
3.5.1大课间活动教育意识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意识文化集中反映了学生的体育精神、道德观念。我们在工作中积极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同时,也运用了板报、广播、电视媒介等,宣传各类运动所蕴含的精神,特别是奥运会冠军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拼搏精神,引导学生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在社会生活活动中以公平、公正、求真务实的精神感化和教育学生。
3.5.2大课间教育行为文化建设
大课间活动在我校开展过程中,我们始终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养成健身习惯。在体育教育开展中注重体育文化、卫生保健知识的传授,注重培育学生体育文化修养。大课间教育注重实效性、科学性和趣味性结合,让学生达到“懂、会、乐”的体育效应
工作中,我们还将进一步完善各项活动,内化丰富并拓展大课间教育内容。
3.5.3大课间活动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大课间教育的开展,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校园中各种运动场地、相关雕塑、体育活动教育资料、人才储备是大课间文化发展的重要依托。多年来,学校在体育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极大到保证了大课间教育活动的开展。
科学合理的体育大课间活动能够有效唤醒学生体育的潜能,放飞囚禁的情愫。综上所述,通过对大课间活动的理论阐述和大课间价值分析,结合体育课程改革特点进行了一些必要论证,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学校课间操的变革不紧是必要的,而且是切实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