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是模块设计理论与实际操作的有机结合,从理论的视角对模块设计的概念、研究现状、设计原理、模块评价等作深入的研究分析,从而对模块设计理论层面的相关问题作出较为系统、全面的阐述,帮助全面理解模块设计的相关问题,提出模块设计的理论构想。同时辅以实际操作的范例,从设计思路、内容选择、教材学情分析、模块目标、模块评价等构建模块设计的书写框架,为实际操作提供参考。 《体育课程教学模块设计》着重介绍了“模块”设计的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并对目前模块设计的研究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体育与健康”课程模块设计进行了探索。结合我校学情,本学期我校模块教学安排如下:
年级 必修 选修
初一年级 田径 1游泳
初二年级 田径 1羽毛球 2篮球
初三年级 中考
高一年级 田径 1羽毛球
高二年级 田径 1武术 2篮球
高三年级 田径 1乒乓球 2排球
模块教学在教学中的注意事项
(1)量的把握
它主要是指模块教材的容量控制。模块教学是通过一定的时间来实现教学目标,而这一时间有限(通常为一学期),除了必要的讲授外,还要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学习、消化,否则教学效果则不言而明。故而,一个模块的内容不能超量,但同时又不能不足量,“过”与“不及”均不好,量的大小要恰倒好处,大到充实、饱满,小到精炼、实在。因此,一定要控制好模块教材的容量,并抓住模块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才能体现体育与健康的魅力所在。
(2)质的把握
它主要是指模块教材的难度系数控制。模块教材即不可过高过难,也不可容易操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知识的难度系数稍高于学生的接受能力系数,教学才有感召力。正如美国的教育家克伯屈所说的:“学习太容易是一种危险。”教学难度系数太小,激发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极易焕散注意力,从而放松警惕,诱发伤害事故;难度系数太高,超出大纲的要求,脱离学生的实际水平,学生又会望而却步,丧失信心,无法体验到体育所带来的情趣。固然,模块教材的选择应有一定的层次性、科学性,经过学生的自身努力能获得成功。
(3)度的把握
它主要是指由模块教材所波及的心理、生理负荷。模块教材的学习是通过学生练习的次数、时间、密度、强度等载体而实现的,在学习模块教材的过程中,应合理安排心理、生理负荷,使行之有“度”,超过一定的度,就会产生质的变化。由此而知,我们在安排模块教材以前,应充分考虑学生的体育基本、体质状况等因素,教学时根据课上的临场情况,及时的写好“课后感”,为调整练习的速度、幅度、顺序、组合与条件(增高或降低)做好依据。实践证明,适宜的生理、心理负荷,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健康,也直接影响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标,以多种教学模式相结合,联系生活,关注科学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学以致用,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才能达到课程标准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