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内容的选择与分组教学

1、研究的目的 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建立在自身的兴趣与简易形式上,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师生情感交流。让每位学生个性受到尊重,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在宽松的环境下愉快的学习和健体。每个学生都能学到自己喜爱的足以帮助自己参与体育活动的内容,使每个学生受益。合理利用现有资源,解决体育器材短缺问题。 2、研究的方法 2.1文献法:本文查阅了一些体育改革的资料和书籍,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一定的文献参考和理论依据。 2.2比较法:以七、八年级学生做为对比基数,选择适宜的有效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组试验,学年初对学生体质测试与期末测试成绩相对比,最后得出结论。 2.3实验法: 2.3.1选择简易激趣的内容分组教学 课程目标是课程改革的出发点和归宿,它制约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而选择的教学内容又是为实现课程目标服务的,所以教学内容选择适宜就会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育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才能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根据初中各年级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体育与健康学习目标,合理确定教学内容。我校八年级学习内容为:篮球、排球、足球、耐久跑、一百米快速跑、跳高、跳远、游戏、跳皮筋、跳绳、把这些作为教学研究内容。这些运动项目大多技术简单,便于学习和掌握,都是学生平时喜爱的运动项目,通过对这些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搭配,学生就能选择到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由此对体育课堂产生兴趣,乐于接受学习,自觉的锻炼,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每个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不同程度提高和基本技术技能的掌握,也利于2+1项目的贯彻实施。 2.3.2选择适合学生性别和体质差异的内容分组教学 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所以在选择教学内容是应该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个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保证每位学生受益的前提出发,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有弹性的学习内容。大多数男生都喜欢激烈、对抗性的运动。女生则喜欢动作优美,协调柔韧的运动。所以教师在安排授课内容时要充分考虑这一点,这样才能使男、女生都有自己产生学习兴趣内容,达到人人参与锻炼的效果。例如我在选择球类教学时,不是象以前的男女生同时学习一种球类技术,而是根据大多数男生喜爱篮球运动,而女生喜爱排球运动这一情况,授课时要求第一组男生学习篮球技术,第二组女生则学习排球技术,第三组把体质较差、不爱参与的同学降低了技术标准,让他们多做徒手的技术练习。这样就会使每个学生在体育课堂中真正体验到自身的价值,享受了体育课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同时也增强了成功的信心。 2.3.3选择主、辅互补的内容分组教学 体育课堂教学中,在选择主要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体素质差异和个人爱好,既能让体质好的学生掌握技术技能,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又能调动体质差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主动的参与到课堂中,这就要求我们在选择主要教学内容的同时,合理选择相关的辅助性学习内容,根据本次课的教学目标,呈阶梯式安排学习内容:即技术技能较高、技术技能适中、技术技能较低,这样就可解决学习好的学生有提高,学习差的学生有自己的活动内容,让每个学生都能自觉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效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在锻炼中体验成功的感受。例如:我在教快速跑内容时,把五十米跑作为主教材的同时,针对不同体质的学生和兴趣除了降低快速跑标准外,又合理搭配了二十米跳绳和二十米往返接力跑两个项目,这两个内容技术简单易学,便于学生掌握,并且运动量适宜,通过在学习方式上的改变,引入竞争意识,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调动体质较差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体育课学习中去,较好地完成本次课的教学目标。真正达到了“我参与、我快乐、我运动、我健康”这一目的,使不同层次学生的身体素质都有一定的提高。 2.3.4选择教学比赛的内容分组教学 在不同的技术掌握阶段,他们对体育活动也有不同的需求,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全身心的投入练习,对运动的爱好和自主锻炼的习惯才能逐渐的形成。教师可以在一定时期,适当的安排比赛项目进行教学。通过比赛,可以达到检测学生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和运用,同时又能使学生了解自己在小组中的地位和作用,评价自己在比赛中技术运用熟练程度,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积极参与的欲望。例如我在教跨越式跳高时,在学生基本上掌握技术后,安排了一节比赛课,就是把学生按成绩平均分成三个小组,把每个小组人员的跳高成绩加起来,以总成绩高低评定每个小组胜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竞争意识,把体育课堂变成展示个性的舞台,形成了你追我赶的活动场面。 3、结果与分析 3.1根据实验结果指标比较:学年初与教研结束的成绩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 初中七——八年级学年初与学年末三项考核成绩对比表 项目 成绩 单位 100米(秒) 1000米跑(分) 立定跳远(厘米) 七年级 学年初 18"3 5'20" 195 学年末 15"5 4'50" 210 净 增 减 值 -2"8 -30" +15 八年级 学年初 17"1 4'56" 205 学年末 15"3 4'32" 225 净 增 减 值 -1"8 -24" +20 3.2根据学生实际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确定不同层次课堂教学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学生能在自己喜爱的项目中进行学习和锻炼,同时也营造了竞争的氛围,学生建立了自信,获取成功。而对教师而言,由于同组学生水平接近,易于把握,并有针对性的实施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全面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 3.3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特别是课次目标,有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技术技能较差学生也有了区别对待,设立一定的技术要求不高的项目,始终让学生感到只要参与就会有收获,这样就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实验证明,目标合理,效果明显。 3.4传统教学对学生的活动控制过于生硬,使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性。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能处在同一水平上,有些项目技术要求高,学生必然会出现动作粗糙、失误多,可能会受到同伴的嘲笑,使同学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学习的兴趣必然下降。分组教学可根据学生身体素质和学习兴趣分组,改善了课堂心理环境,营造宽松和谐氛围,满足学生个人表现需要和自我提高需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教学实验分析,我们在体育教学中所采取的有效教学手段和方法,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体育课的兴趣,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锻炼的积极性,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最终实现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 4、结论与建议 4.1体育课内容的选择与分组教学给体育课教学形式注入新的活力,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教学质量。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知识和技能,促进了学生对动作技术的巩固和强化,提高了教学效果。 4.2体育课内容的选择与分组教学不仅较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能是平时不爱运动的学生参与到简而易学活动中来,全面调动了学生学习参与锻炼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同时,利于学生学习中的相互沟通,培养了学生的交往能力,促进了交往技能的掌握。 4.3分组教学能充分体现因材施教区别对待的教学原则,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充分利用有效体育资源,切实达到了人人参与课堂活动的目的。解决农村学校器材短缺的矛盾。 参考文献 〔1〕毛振明编著.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09,01. 〔2〕刘绍曾等编著.现代教育论与体育教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5. 〔3〕季克异.树立健康第一思想,深化体育课程改革〔J〕.中国学校体育,199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