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的心理是健康身体的内在动因”。心理不健康会导致身体异常、患病,甚至会影响一生。因此,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合理的心理治疗,保证学生能全面地得到健康发展。
一、 心理健康的标准
⒈ 正常的认识能力
认识能力首先表现在学习思考和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如敏锐的观察力,较强的记忆力,良好的思考力和注意力等。体育学习和认识活动一样,依赖于学生的知觉、记忆、思维、注意等综合认识能力。坚持参加体育活动,可以改善一个人的智力和提高学习效果。经常进行体育活动,可以让大脑获得充分的氧气,使脑力得以快速恢复。良好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还能提高人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反映和想象能力,从而为认识学习活动提供有效的保证。体育教学过程是融知识、技能、情感、意志和团结协作为一体的教育过程,通过体育活动可以使学生情绪稳定、性情开朗、疲劳感下降等。
学生的行为是在其心理支配下发生的。学生一切正常的体育学习与训练活动,都是在他们对自己的心理实行有效的调控下进行的。自我调控能力不仅影响学生品德的发展,而且影响他们体育学习与训练的成绩。实践表明,自控能力强的学生,心理活动能稳定地趋向于目标而不受干扰,能较好地调节自己的体育学习与训练活动,克服困难,排除内外干扰,使自己精力集中,认真学习与训练,因而掌握动作较快。自控能力弱的学生,学习与训练容易分心,不易排除干扰和克服困难,练习马虎,纪律松散,因而掌握动作较慢。
⒉ 愉悦、稳定的情绪和适度的反应
心理健康的人情绪积极,如愉快、满意、高兴、欣慰、欢乐等占优势,身心处于积极向上的、充满希望的乐观状态。而忧愁、焦虑、苦闷、恐惧、悲伤、闷闷不乐、行动无力,则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情绪稳定和反应适度是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活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主要标志,也是人的自然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体验。情绪几乎参与人的所有活动,对人的行为活动起着很大的调节作用。体育活动能直接给人带来愉快和喜悦,并能降低紧张和不安,从而调控人的情绪,改善心理健康。通过体育活动和体育比赛,可以合理宣泄不良情绪,消除心理紧张,放松身心,调节心理状态,维持心理平衡。
⒊ 优良的意志品质
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应有明确的学习和生活目的,有达到目的的坚定信念和自觉行动,并表现出果断、坚韧、自制和毅力。不受有害刺激诱惑,遵纪守法,勇于克服坏习惯,只有心理健康的人才做得到。陶行知先生曾明确指出:学生的学习光靠智力不行,光靠学习热情也不够,还得有坚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大的困难,使学习取得成功。意志品质既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在体育活动中要不断克服困难。锻炼者越能努力克服主、客观方面的困难,也是越能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活动是以克服一定的困难和障碍为特征的,是培养人的意志品质的重要途径。
⒋ 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维护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表现为乐意与同学和老师交往,既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关系,又有知心朋友,能客观评价他人和自己,喜人之喜,忧人之忧。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人际关系好的人总是心情愉快、精神饱满,对什么事情都充满兴趣,这些人生活得愉快、很舒畅;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常常无精打采,抑郁寡欢,缺乏生活的乐趣。而体育活动可以改变这一现象,因为体育活动总是与人群发生着交往和联系,人们在运动中能够较好地克服孤僻。忘却烦恼和痛苦,协调人际关系,扩大社会交往,提高社会适应能力。经过调查发现,外向性格比内向性格者的社会需要更强烈,这种需要可通过集体性的体育活动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体育活动在增进人们的相互交往,克服孤独感,培养心理适应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⒌ 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人格可视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核心因素。主要指心理和行为,和谐统一的人格。可以归纳包括为:⑴人格结构要素无明显的缺陷与偏差。⑵具有清醒而正确的自我意识,不会产生自我同一性混乱。⑶以积极进取的人生观作为自己人格的核心,并以此有效地支配自己的心理和行为。⑷有相对完整统一的心理特征。如果一个学生无端怀疑别的同学在讥笑他,不管别人怎样解释,他总是己见,就是人格上的一种偏执,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⒍ 合理的行为
心理健康与否,总要直接间接地表现在行为上。因此,合理的行为举止就是健康心理的体现。
二、在体育运动中加强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人的心理是人脑的有机体,人脑是人体的一部分。心理健康发展,必须以正常
发展的身体,尤其是以正常健康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为物质基础。这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
体育运动与日常自然的身体运动相比,无论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差别。例如,短跑要求较短的反应潜伏期、良好的运动距离知觉和速度知觉;篮球比赛中的带球上篮,由于要了解队员位置,要求有较大的注意范围,既要带球前进,又要防止对方拦劫,需要善于分配注意。几乎任何运动项目,都要求运动员有勇敢、坚持、自制、不怕困难等良好的意志品质和乐观、友爱、愉快、同情等多样的感情。上述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就一个的自然发展水平来说,当然不能满足运动学习和运动竞赛的需要。但是,在学生为了不断提高自己的运动水平和战胜对手而进行的活动中,原有心理水平便慢慢获得提高。也就是说,体育运动的新需要与原有心理水平的矛盾,推动了心理健康发展。
体育运动有助于学生认识自我。体育运动大多是集体性、竞争性的活动,自己能力的高低、修养的好坏、魅力的大小,都会明显的表现出来,使自己对自我有一个比较符合实际的认识。由于体育活动本身具有竞争性特点,在体育活动中,或是同时唤起合作与竞争的行为,或是交替地引起合作与竞争。如: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每个学生既有个体练习,又有集体相互配合的练习活动,既有接受别人的帮助与保护,又有主动帮助与保护别人的责任;既有个体的自我竞争,又有与他人或其他团体的比赛活动。体育活动的竞争与合作特点,对于培养学生勇于进取,激发个人动机,提高工作效率,树立远大的志向,形成健全的个性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
在比较正确地认识自我的基础上,便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修正自己的认识和行为,培养和提高社会所需要的心理品质和各种能力,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更能适应社会的人。
体育运动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的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大量研究表明,体育活动能预防和治疗心理疾病。一种活动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种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练体操等体育活动结合放松练习。众多的研究显示,有氧活动或不强烈的身体活动有助于轻度和中度抑郁程度的降低。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用,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三、 针对学生心理问题,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
⒈ 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恰如其分
的评估,以便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⒉ 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营造适宜环境,争取较好的教育效果。
⒊ 加强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从根本上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正确良好
的世界观、人生观,能支配学生的行为规范,进而使他们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⒋ 加强体育课和丰富各种课外文娱活动,使学生既有健康的身体,又有健康的
心理、良好的精神状态。
“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对学生只有从心开始沟通、理解、支持、激励,才能真正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锁,真正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真正让他们的身体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