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全体教职工以学生“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体育音乐2+1工程》,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以提高教师素质为重点,以群体活动为基础,以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标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健康文明生活方式及高水平后备体育人才为落脚点,不断开创学校体育工作的新局面。
一、推行条例 贯彻纲要
奋强小学坚决推行《国家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全面落实并完成校园体育工作。在2015年,我校各学年按国家要求开全、开满体育课时。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除教会学生体育技能的同时,教育学生体育运动健身健体的意义和安全防范措施。本年度,我们已经开展了校内春季田径运动会、秋季趣味运动会、市运会、艺体2+1活动,如:太极扇验收展示活动、足球进校园足球过障碍技能、全国小学生体质监测;冬季来临,我们将开展踢毽子、雪地足球等户外体育活动,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二、 创新活动形式 营造体育氛围
为使每一名学生都得到锻炼、体质得到增强,全校学生都是奋强体育俱乐部会员,为此我校制定了群体活动目标: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体育活动。为了学生、学校安全和学生活动有人负责,设立操场巡视岗,在午休时间派一名科任教师和一名值周教师固定地点巡视。集中强化锻炼在大课间和体育课,大课间活动时间为每天上午9:35-10:05共计30分钟。内容分为五个板块:
第一版块:原地踏步走--《美丽的鲜花》;第二版块:第八套少年儿童广播体操--《七彩阳光》;第三版块:校园自编韵律操《小苹果》;第四版块:1分钟踢毽子、跳绳;2分钟定点绕圈跑;第五版块:行进间队形队列--《运动员进行曲》在保证全员参与活动的基础上,让群体活动形式成系列,具有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特点,激发学生热爱体育运动并乐于参与活动之中。主要活动有:
在春季进行田径运动会、足球过障碍测试、太极扇进校园、泳圈操活动及展演,以达到选拔运动员、提高学生体质素质,促进达标率同时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在秋季进行趣味运动会、队形队列比赛。趣味运动会,以团体项目参与比赛,调动学生全员参与,在娱乐中尝到体育运动带来的快乐和集体荣誉感培养合作精神。在秋冬季节进行小跳绳活动及验收、校园足球节活动,体育运动队训练(田径队、球类等)以体育活动队带动群体体育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热爱校园活动、热爱学校生活。
体育室外课除一般的体育活动内容外,增加小跳绳、毽子、足球等户外技能项目,使之达到学会一项仅能的目的。目前利用得天独厚的体育馆,在二年、四年、六年组建科技马球队,使一部分学生体验科技体育的魅力。
三、改善教学条件 加强队伍建设
学校为了更好的落实体育教育,大力改善办学条件,补修塑胶跑道、加大体育教学投入,增加体育活动项目。继续大力加强体育教师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校本学习、参加各级各类专业培训、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的师德素质及业务能力,从德、能、勤、绩等方面对教师实施全方位考核,促其提高,同时加强体育教师的思想教育,使他们懂得体育工作的点点滴滴关乎着在校学生的身体健康、关乎着一代人的身体健康、关乎着一代人一生的身体健康。加强体育教师的使命感,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向学生加大宣传力度,广泛传播“健康第一,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生活五十年”等口号,使学生懂得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以及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自己今后的学习、生活的重大意义。
四、注重竞赛 强化训练
自2008年至今,我校体育比赛成绩名列前茅。与平时强化训练分不开。每天田径队定时训练,各小型项目在课堂开展;技能验收活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体育教师在抓好田径队、球类队训练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训练水平,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吃苦精神、协作技巧,从而进一步提高训练质量。在这样训练的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努力下,奋强小学的体育工作会越做越好。
五、促进学生身体健康 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标准
近些年,我国青少年身体素质明显下降,肥胖儿童明显增多,遇到升旗仪式等团体活动时,经常有晕倒、呕吐等现象发生,春秋两季腮腺炎、水痘传染病流行。我校学生在大课间、体育课、小型项目练习、验收,运动会、课间活动等一系列体育活动中,学生体质有明显改善,学生虚脱、生病现象明显减少。今年腮腺炎、水痘等流性传染病暴发期,我校学生没有一例感染病例。对学生身体健康已达到很高的标准,这与我校体育工作的深入、扎实、多样化、规范化、科学化以及学生的全员参与密不可分。不足:我校部分体育项目技术水平还有待加强,从教师个人水平、工作态度积极性入手,力求使运动队技术有更快发展经过几年的深入探索、研究、实践,我校已经形成具有特色的体育俱乐部活动模式,为全面提高学生身体健康标准,在今后的体育工作中,仍将继续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组织与领导,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管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宣传力度,继续完善现有体育规章、制度,为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导向和保障作用,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健康少年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