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体育网已经有 2393 个九年一贯开通了学校网站

德昌县民族初级中学

德昌县民族中学坐落在风景秀丽的螺髻山下,紧靠旖旎秀美的安宁河畔,位于富饶古朴的香城之东,毗邻108国道和京昆高速公路。悠远绵长的少数民族文化滋润着一届又一届的民中莘莘学子。 学校创建于1976年,校园面积15万m2(225亩),其前身是“德昌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1981年正式更名为德昌县民族中学,2004年被评为凉山州首批重点寄宿制示范学校。学校服务全县22个乡镇,服务人口21.6万。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已经走过了39年的风雨历程。从最初的3个班,120人学生,发展到现有79个教学班级(其中小学班17个,中学班62个),在校学生4006人;其中寄宿生3508人,全部享受“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全校学生均享受“营养餐补助”。在校彝族、傈僳族、蒙古族、白族、回族学生2554人,占全校学生人数的63.73%,占全县初中段在校少数民族学生数的 90%;全校教职工265人,其中专任教师260人;本科学历及以上141人,大专学历119人;高级教师29人、中级教师101人。初步形成了一个年龄结构合理,学科搭配科学,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教师团队。 2002年以来,县委、政府推进全县义务教育优质教育资源均衡化发展,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规划合理,投入使用的硬件设备设施可供5000学生的食宿和学习。校舍面积43330平方米,其中教学用房7栋,理化标准实验室7间、标准微机室5间,图书阅览室2间,图书室、舞蹈训练室、美术室各一间。现有图书资料97870册。理、化、生教学仪器和音、体、美器材均按一类学校要求配备达标。现有400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运动场一个,篮球场8个,并配有各种体育设施,良好的办学条件为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学校始终坚持封闭式管理,有严格的请假制度、生活区卫生制度、食品安全卫生制度、教育教学管理制度等。学校建有标准男生、女生公寓,男女生分区管理,配有专职生活区管理教师,有标准的学生餐厅和超市。 结合住校生多的实际,我校把“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创民族寄宿制特色学校”思想贯穿于德育工作中,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促进了寄宿制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是加强养成教育,促进良好风气的形成。学校认真实施德育大纲,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充分利用班会、集会、思想品德课,以《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核心内容,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养成教育、法制教育,努力培养学生形成“勤奋、好学、多思、进取”的学风。学校还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成立学生会,以学生管理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二是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管理。多年来,我们以抓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管理为学校工作重点,将学生在校内的活动分成几大块,责任落实给班主任、生活管理员、值周教师,从学生的吃、住、行为习惯抓起走。学校为学生在各个区域的活动规定了行为准则,并按标准去督促检查。如:在学生个人卫生上,我们要求做到”四个一次”即:每周洗一次澡、洗一次衣服、两周洗一次被盖和床单、每月理一次发。寝室内务上要求做到“五个一条线”,即:毛巾一条线、牙刷一条线、碗筷一条线、面盆一条线、鞋子一条线等。每天24小时,每幢学生宿舍都有管理教师进住以及值周教师的协助,他们要督促学生按时就寝,遵守宿舍纪律,在公寓熄灯以后要挨个宿舍进行人数清点,发现问题立即汇报解决。班主任每天必须到学生宿舍签到,了解学生的思想,关心他们的生活,组织学生自己进行寝室文化建设,让其找到回家的感觉。三是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促进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我校坚持寓教于乐的原则,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规范自我、丰富自我。几年来,学校坚持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如:每周一进行集体升旗仪式并通过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教育和文明礼仪教育;通过文艺汇演、爱祖国、爱家乡征文、革命英雄故事搜集、阿诗且比赛等多种形式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活动;通过法制进校园、健康文明新生活运动、文明示范校的创建及民族团结示范校的创建等诸多德育活动的开展,促进了学生对自我行为的约束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四是关爱留守学生,成立留守学生之家。考虑到外出打工的家长较多,在县团委支持下,学校建立了留守学生之家。并专门成立了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留守学生”监护人会议,给留守学生营造了一个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共青团还组织、开展了“一帮一”、“手拉手”等活动,让他们在欢乐、和睦的氛围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找到回家的感觉,增强学习、生活的信心。让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期健康地成长。五是小学部“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创建与使用。为了让教师最大程度地了解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信息,让学生学会反省和判断自己的进步与努力,我校小学部于2010年9月开始创建并使用了“学生成长记录袋”。它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相关作品及其它有关证据收集起来,真实的反映了学生在学习与发展过程中的优势与不足,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省激励学生取得更好的成绩。 我校还重发展、突创新,把“推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民族寄宿制特色学校”思想渗透到民族教育之中。一是倾力打造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是文明的殿堂,未知的乐园。现代的欧式建筑与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结合,让校园的每个角落都透着浓郁的文化氛围,所有氛围中又浸透着少数民族特有的民风民俗,错落在校园走廊两侧、教室墙壁和生活区、餐厅、运动场,充分发挥了教育和警示作用。二是面向全体,尊重个体。由于学校生源几乎来自农村和偏远山区,而且一半以上学生是属少数民族,因此学校着眼于寄宿制管理的同时,注重少数民族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将班级类别分为汉族班、彝族班和傈僳族班,针对其不同的民族特点进行因材施教,分层指导。在具体的教学中彝族班开设彝语课,傈僳族班开设僳僳文;在日常生活中,统一要求养成教育、恩想道德教育的同进,允许其保留自己本民族的生活习惯,力求做到求同存异。 学校一如既往重视学生养成教育和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立人先立德”,注重自身的仪容仪表、文明言行,努力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为了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校专门设有课余手工制作班、绘画班、体育班等。历年来学生亲手布置的寝室文化,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 学校自创办以来,致力于服务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人才,历届毕业生,在从事民族经济、文化教育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可喜成绩。学校先后荣获“凉山州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凉山州初中教育工作综合考核一等奖”、“凉山州卫生先进单位”、“凉山州精神文明先进单位”、“凉山州绿色学校”、“科技示范校”、“四川省中初等学校示范校”、“四川省民族地区校本研训基地校”、“凉山州州级语言文字规范化示范校”、“全国青少年足球特色学校”等荣誉称号。

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九一学校

经济区九一学校校址位于经济区南畔、南黑窑片区内。该学校建筑风格明快大方,极具现代化建筑气息。学校工程于2008年9月开工建设,于2011年11月正式竣工验收。该学校工程由太原经济技术开发区城改办组织建设实施。该学校于2010年9月10日正式开学投入使用